有沒有試過行路時腳板底有種踩到針一樣的刺痛感?這好有可能是足底筋膜炎找上你了。讓OneEssential的物理治療師來告訴你什麼是足底筋膜炎,它究竟是哪些原因引起的,以及看哪一科才能有效根治。
足底筋膜炎的成因
所謂的足底筋膜炎,實際病因並非炎症,而是因為足底筋膜長期過度使用,導致膠原蛋白的排列異常。因此,與其稱為足底筋膜炎,更準確的名稱應該是「足底筋膜症」(plantar fasciosis)或「足底筋膜病變」(plantar fasciopathy)。儘管如此,基於現行習慣,大家仍以「足底筋膜炎」來統稱這一情況,以下是常見的足底筋膜炎成因:
1.長時間站立、走路
如果你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或走動,例如教師、服務員或零售業員工,足底筋膜會承受持續的壓力,增加發作的風險。
2.經常跑步或高衝擊運動
跑步者尤其容易受到足底筋膜炎的困擾。反覆的高衝擊動作會增加腳底的負擔,讓筋膜更容易因過度使用而加速足底筋膜炎的發生。特別是如果跑步的姿勢不正確或鞋子選擇不當,風險更高。
3.扁平足與高足弓的人
扁平足或高足弓的人,由於足弓結構異常,走路時無法有效吸收衝擊,使得足底筋膜承受額外壓力引發動症。
4.錯誤選鞋
穿著沒有足夠支撐的鞋子,特別是平底鞋或高跟鞋,沒有辦法幫助足底筋膜減輕壓力,導致足底筋膜更容易發生。

5.體重過重
體重過重的人,由於身體施加在足底的壓力更大,足底筋膜容易受到過度的拉扯,進而比正常體重的人更容易引發足底筋膜炎。
6.年齡與特殊職業
隨著年齡的增長,腿部肌肉退化導致足底筋膜的負荷加劇,變得更容易引發痛症。此外,某些職業需要長時間站立或從事高強度活動,這些也都是風險因素。年齡加上職業需求,會讓足底筋膜更容易遭受傷害。
7.腳姆指關節與足底筋膜炎息息相關
在站立步態的最後階段,當蹠趾關節(metatarsal phalangeal joint)背屈(即腳趾向上抬)時,足底筋膜會隨之縮短,引發蹠骨內翻和足弓升高,這一現象被稱為絞盤機制(windlass mechanism)。絞盤機制增加了足底筋膜的張力,讓它在行走時吸收震動,減少韌帶和神經的壓力,同時賦予足弓穩定性。不誇張地說,足底筋膜就是人體的動態避震裝置。
足底筋膜炎應該看哪科?
足底筋膜炎的治療通常可以透過物理治療來根治。OneEssential的物理治療師會根據你的病情嚴重程度,為你提供1對1客製化的療程。比如衝擊波療法、手法治療等。
對於持續性疼痛,物理治療師可能會使用衝擊波療法,利用聲波刺激足底筋膜,加速修復的治療方式。
類固醇注射及手術是治療足底筋膜炎的最後選擇,通常只有物理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才會考慮。手術的目的是部分切除病變的筋膜,或者PRP療法以減輕壓力和疼痛,刺激發炎以生成健康的筋膜纖維。手術恢復期較長,而且術後同樣需要漸進式復康訓練,因此應謹慎選擇。

醫學檢查方式
- X光:X光主要用來排除腳跟骨刺或其他骨骼問題。它不會顯示足底筋膜本身的狀況,但如果有腳後跟痛,X光可以幫助確認是否有其他潛在問題。
- MRI(磁共振):這是一個較為詳細的檢查,能夠顯示足底筋膜的損傷情況。如果症狀嚴重且持續時間長,或者有機會是由創傷引起,例如落地及加速動作後出現痛楚,物理治療師可能會建議進行MRI檢查,排除撕裂的可能性。
- 超聲波:超聲波可以幫助查看足底筋膜的厚度,並且可以檢測是否存在撕裂現象。這是一個無輻射的選擇,適合需要更深入了解筋膜狀況的患者。
足底筋膜炎多久才能痊癒?
足底筋膜炎的恢復時間因人而異,通常取決於病情的嚴重程度、患者的生活習慣以及所採取的治療方式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,如果及時採取治療措施,例如物理治療、拉筋運動及使用矯正鞋墊,症狀通常會在幾個星期到幾個月內逐漸緩解。然而,對於一些較嚴重或長期未治療的病例,恢復可能需要6個月甚至更長時間。
影響恢復的因素
- 個人體質與年齡:年齡較大的人通常需要更長時間恢復,因為足底筋膜隨著年齡增長會失去部分彈性,修復速度也會變慢,肌力訓練的效率也較慢。
- 治療是否及時與適當:越早進行有效的治療,恢復速度通常越快。錯誤的治療或忽視問題可能會加重病情,延長恢復時間。
- 日常活動與生活習慣:如果患者無法避免長時間站立、走路或進行高衝擊運動,足底筋膜將持續承受壓力,影響恢復。調整日常活動,減少對足部的負擔是恢復的關鍵。
物理治療的價值在於完整可靠的醫學知識,我們強調臨床檢查和有科學根據的治療方法,希望這一篇足底筋膜炎的專業知識可以助你對痛症有更深入的理解,也能更放心向OneEssential預約諮詢你足底筋膜炎的情況。